音频节目《明治维新10讲》笔记(未完成)
基本信息
- 名称:明治维新10讲
- 作者:理想国 商兆琦(音频)
- 备注:黑斜体为不在原文中的扩充资料和个人想法
正文
第一讲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本质不同
“明治”一词出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1.指导精神或口号: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欧美为开化国家,其他国家都是蒙昧和半开化的,要变得和欧洲人一样)
2.为什么指导精神会不同?
共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可以从领导者上找问题。
3.从中日两方的一次改革领导者会面引入
中国的李鸿章与日本的森有礼(时任驻华公使,创立启蒙思想团体明六社着力于介绍欧美思想,著名成员有福泽谕吉。创立一桥大学。首任教育部长。曾主张取消日语采用英语,43岁被刺身亡。)
明六社名称来源于明治六年创立
一桥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旧三商大,至今一直被视为日本菁英商管人才的摇篮而名列日本顶尖大学集团“旧帝一工神”之一,入学难度于日本排名前二以内,而与京都大学相近,也是日本四大国立名校“东京一工”之一。是专攻社会科学的小型大学。
两人讨论的话题为服饰改革。
李鸿章观点概括:其一传统服饰体现对祖先的追怀之意,不应变革。其二西式服装成本略高昂,不方便廉价。其三采用西式服装是抛弃独立精神,应感羞耻。
森有礼观点概括:其一旧服装不便劳作西式服装轻便。其二日本传统是善于学习先进之物,日本祖先学习中式服饰也是学习先进的体现。其三成本略高昂可以通过勤劳致富补助。其四采用西式服装为自主决定,非他国强迫,并不羞耻。
4.从这次会面可以看出的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中国的文化的主流意见从尊敬崇拜转变为了放弃,转为学习西方(主要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与中国的迅速落伍)。
明治维新时全方面的改革,制度、科学技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
5.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人为何对于似乎无关大雅的服饰问题异常坚持?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华夏一词的来源)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由此可见,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是区分文化与蛮夷的一个要素。
另外,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儒家信徒,因此孟子所言是不敢违背的。中国人又怎么敢用西方的“蛮夷”服饰来同化自己的服饰呢?
6.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底层逻辑之不同
洋务运动:军事与经济等采用西方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等是不可动摇的根本。
明治维新: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一度成为了明治政府的国策,但明治后半期欧化和西化已不再是明治政府的国家政策。
明治后半期的国策为何?
7.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领导人之不同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明治维新代表人物: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维新三杰)、伊藤博文
中:士大夫阶级,不用为生计发愁,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重农抑商、唯有读书高),年龄较大。
日:身份较低的下级武士阶级,对身份制度普遍不满郁郁不得志,要求打破现状,年龄较轻。
8.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目的之不同
中:面临内外部两种挑战和压力。内:太平天国等反儒学势力。外:西方列强,包括基督教文化的压力。面临内外压力,因此发起洋务运动,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捍卫儒学及儒学规定的生活方式。
日:一是为了废除封建制度,打破旧的身份制度,创造一个平等的近代社会。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推进文明化,是日本不逊色于欧洲。
9.遗憾
当时中国的基础条件比日本好很多,当时的江南制造总局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之一,北洋水师是亚洲实力最强的舰队。如果当时奋起直追也只比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晚了二三十年,是有追上的可能性的。
第二讲 明治维新为何称维新而不称革命?
1.维新(革新)和革命两词的来源与含义
前提:维新和革命都是儒学的概念,当时的人在理解维新和革命时也都在时儒学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的。
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
周国虽然是古老之邦,但是受天命为天子,却是新近的事情。
革命: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
商汤与周武王的革命,既顺应了天意,又适应了人民的要求。
2.为何称维新?
明治维新前夜,倒幕派的武士和公卿贵族想要找到一个指导性的方针或口号。学者玉松操提议以维新作为口号。其目的在于:其一把日本比为周朝,把天皇比为周天子。日本当时的政治制度类似于周朝的封建制,同时周朝在儒学中是一个理想时代,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想复周朝的礼仪。因此以此来鼓吹日本。其二是当时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为傀儡,一些对现状不满的人认为天皇才是国家真正的君主,将军只是受托治理国家(大政委任),明治维新就是要把天皇的权力收回来,因此取名维新。
3.为何不称革命?
儒学环境下的革命具有特殊意义。
儒家认为天命是政治的本源,是君主治理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如果有人品德最为高尚则顺应天命治理国家,如果统治者品德低下,则天命会被收回,有德者顺应天命推翻旧王朝,创立新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是以暴力手段实现的朝代更替,都能被叫做革命。
因此,如果明治维新被称为革命,则代表着天命不属于天皇,这与当时维新者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们当时鼓吹的是天皇“万世一系”,要将权力收归天皇,推翻幕府统治,强化新统治的正统性,如果用革命一词,那么从根源上就否定了他们的改革。
4.天皇为何在此时被抬高?
在明治维新前的七百多年,武士一直是日本国家的主人,天皇一直是傀儡,在有些时候甚至连傀儡都算不上。为什么偏偏在明治维新时突然被无限抬高甚至神化?天皇“万世一系”的说法出现也正是在明治维新爆发前一年才出现。
起因:德川幕府在黑船来航事件发生时被迫打开国门,签署不平等条约。日本武士重视名誉超过生命,在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日本,武士的首领带头丧权辱国无疑是点燃了所有武士的怒火,引发了日本国内极大不满。日本武士普遍产生对幕府的不信任想法,转而尊崇天皇。
发展:德川幕府迫于压力,想利用武士的这种想法重建幕府的公信力。一是200多年来首次前去京都拜见天皇,二是与天皇联姻,三是开始自称臣,向天皇要求把治理国家的大任委托给自己,四是为了堵住倒幕派的嘴,主导了“大政奉还”(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了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的本意是德川幕府认为自己撂挑子不干了没人能治理国家,以此要挟。但倒幕派借此顺水推舟废除幕府。当然,推出天皇的实质还是为了倒幕派自己掌权。
“万世一系”的天皇:天皇族系号称“万世一系”,从首任的神武天皇(传说公元前660年登基)(多认为神武天皇为架空人物,有史可考的最早天皇为第十代崇神天皇)以来一脉相传,并不像中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经历过改朝换代,这是由于天皇在日本历史上能掌握实权的时间很短,反而能避过战乱,使皇室更加长寿。
5.明治维新的本质到底是维新还是革命?
从改朝换代的角度理解,明治维新确实为革命。
从现代汉语来理解,明治维新不仅改变了日本传统的政治形态,也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了文化和传统,改变了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应当为革命。
6.明治维新怎样改变了日本
政治:废除了幕府统治,终结了武士对日本的统治,创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确立了天皇主权下的立宪君主制和民选议会制。1889年之后,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经过民选议会的同意。
社会、文化、经济:废除了武士阶层的世袭身份,士农工商平等。大力向西方学习,兴办教育、开放舆论、启发民智、信教自由、改革税制和经济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发展实业。
生活方式:确立了新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服装、发型、饮食等发生变化。
第三讲 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
1.德川时代简介
德川时代:1600年-1868年,始于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胜,成为最高统治者。
在德川时代之前,日本动荡不安,战乱不止,德川时代是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和平期。
关原之战是日本广义的战国时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时代发生于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带领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等人组成的西军。最终在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由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三年后成立德川幕府。此战也被誉为“决定天下的战争”,是战国时代影响最重大的战役。
2.什么是幕府?什么是幕藩?
德川家康确立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一般被研究者概括为幕藩体制,那么什么是幕藩,什么又是幕府?
幕(幕府):来源于中国。最早指的是将军的行军大帐,庄重威严,称为幕府。日本则用幕府代指以将军为首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藩:日本各地的藩国,其首领为大名。明治维新里长州藩和萨摩藩最为活跃,两家垄断中央政权长达40多年。
3.幕府与藩的关系
类似于周朝,幕府为中央政府,藩为各地分封的诸侯国。
幕府控制月八分之一的领地,如果加上将军的直属家臣“旗本”,则可控制约四分之一的领地。除了这四分之一的领地之外,其他领地均由各大名所控制。大名的一种说法就是“拥有庞大领地的人”
旗本并不是大名,因为其领地年产不满一万石
为什么不直接控制而是要借由大名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德川家康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全国,因此对未消灭的势力采取震慑的态度,只要其表示臣服即可,因此残留下来的许多势力就成为了藩。
当时的藩国数量为260多个,一般通过石高来评判大名的势力强弱,石为稻米的重量单位,一石约150公斤。领地年产超过一万石才可被称为大名。
大名分为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外样大名。
亲藩大名:御三家和御三卿六个家族。均姓德川。
此六家为德川幕府将军继承人之列选
御三卿每家有每年10万石的奉给,但无领地
谱代大名:跟随德川家康征战天下的老臣之家族。核心内阁成员一般从其中选择。
外样大名:与德川家族关系疏远的以及当时表达臣服的大名。
4.德川时代和中国明清时代的不同
政治制度上来讲:
中:中央集权,皇帝独揽一切。统治阶级为士大夫阶级,有通过科举考试上升的通道。
日:幕藩制度,地方治理多依靠各地大名。统治阶级为武士,存在身份制度,武士代代为武士,农民代代为农民,无上升通道。
思想文化上来讲:
中:儒学,文官治国。
日:武士治国,儒学也会学习,但并非“统治思想”。
生活习俗上来讲:
中:重视宗族,儒家礼仪。
日:不看重血缘,全民皆佛教徒(名义上)。
发表评论